心理满足理论,心理满足可以认为是发自内心的满意,是一种精神和心灵方面充实感和满足感,一起来看看心理满足理论
心理满足理论1
心理健康知识之心理满足
任何病的治疗都是分病期的,发现得越早治愈率越高,发现得迟了,不仅治疗的效果差,而且自身愈合恢复的能力也差,当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无药可医了。
为什么大吃大喝?心理满足是诱因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再不济也能够每天吃得饱穿得暖,虽然不是人人都坐拥百万财产,但是生活也是十分安逸幸福的。心理健康专家研究发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很多人都开始大吃大喝,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冰箱在家庭普及,超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专家解释说:“胡吃海喝的风气助长了饮食的附属目标,即吃东西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寻求愉悦。”
报告说,通常新生儿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吃下第一口食物,当饥饿感消失时,婴儿会感受到极大愉悦,这种愉悦和母亲温馨的体味以及残留在舌尖上的食物味道和触觉联系在一起,于是食物和享受的感觉就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
最近,科学家开始了新的研究,以辨明饥饿感和胃口之间的区别。饥饿感的产生是为了保障个体的生存,胃口则可定义为吃喝食物直到感到满足,而饮食病症的根本诱发因素应该是类似于渴望和痛苦一样的情感因素。因为寻求愉悦的原因,医生拒绝将暴食症归类为饮食病症,尽管他们也在努力避免暴食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科学家希望找到负责人们在餐桌上行为的.蛋白质,现在这方面研究已大有进展。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蛋白质分为两类,一类刺激人的食欲,另一类延缓吃喝过程并平衡脂肪的长期储存。
但为什么人们想吃东西时会选择吃好吃的糕点、糖果而不是水果呢?根据研究,人在真正饥饿状态下爱吃咸味食品或乳制品,在悲伤和焦虑状态下则偏爱甜食。
总而言之,有的时候人们很喜欢大吃大喝并不是因为某些食物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而是通过大吃大喝这样的一种行为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定的满足感。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在家大吃一顿,吃过之后没准心情就会变好呢!
总夸耀亲朋好友 这不是一件好事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会向别人夸耀自己的亲朋好友,哪个做多么大的生意,哪个当了什么高官,哪个腰缠万贯。在心理健康专家看来,这些总是愿意夸耀亲朋好友的人,往往自己的个人能力极差,不能做什么大事。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不争气的儿子,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老子是如何能耐;才能平庸的学生,会在朋友圈里声称自己的某位同学是如何的才华横溢……
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称为“傍同作用”,是指一个人通过渲染与自己有亲近关系的人的杰出,来掩盖和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具有“傍同心理”的人大多能力和个性的某方面逊色于同伴,不愿意示弱的`他们只好借助关系亲密的人的长处来压制和贬低别人,以此满足打败对手的心理需要。
虽然“傍同作用”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短暂的轻松,但这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毕竟沉浸在他人的光环里自欺欺人,对个人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所以,时刻认清自己的局限,并且愿意面对它们,积极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其实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在夸耀他人的时候,内心当中说白了就是一种羡慕嫉妒恨,通过这种行为来让自己空虚的内心得到一定的满足,就好像在夸奖自己一样。一个能力比较强的人,他们反而更有自信,从来都不会以夸耀他人为荣。
心理满足理论2
1.第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曾说:“关系,就是一切。”
意思是,对关系的需求,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人建立关系,就无法存活。
比如,婴儿时,我们需要父母的身体接触,那种被抚摸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爱着,长大后,我们需要爱情、事业、友情等等,这些都需要关系。
而我们在成人后,与他人关系是否顺畅,和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需求是否被满足有关。
如果孩子的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常被忽视、被拒绝,或被虐待),就会对他(她)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造成伤害。
一般会有三种情况:
一是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阻止某种关系的产生,成为孤独的局外人,比如那些不愿或不敢走进恋情的人;
二是孩子长大后建立依赖性很高的关系,过度依赖伴侣或其他人,比如,那些喜欢粘着伴侣的人;
三是以自我为中心,攻击他人,破坏和摧毁一切正常健康的关系,比如,那些对伴侣施暴的人。
可见,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关系能力就会遭到破坏。
2.第二种基本心理需求:独立和掌控需求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婴儿度过正常6个月的共生期后,就会进入分离和个体化期,其中分离,指的'是身体上的独立,个体化,指的是心理上的独立。
比如,很多孩子除了想要拥抱和食物外,还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
独立,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独自掌控一些事情,而掌控一些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
好的原生家庭,父母既要满足孩子的关系和依赖性需求,还要保证孩子拥有自由独立的发展空间。
对于这一需求,很多父母,容易过度干涉、过度热情,习惯替孩子做主,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在自信以及信任他人方面出现困难,很容易走极端:
一是,过于独立,认为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
二是,过于依赖,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怀疑;
三是,攻击别人,习惯了用愤怒来捍卫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可见,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独立和掌控需求没有被满足,就摧毁了他(她)对安全感的渴望。
3.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快乐需求
追求快乐,不仅是孩子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成人也有着相同的需求。
但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满足快乐和抑制欲望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挑战。
如果孩子的快乐需求和独立性需求都被过分管制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屈服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人生信条很可能是反对享乐,强制生活(就像那些认为快乐是罪、不懂享受生活,对自己和家人极为苛刻的人),或者朝相反的方向去发展,缺乏自律,过度沉溺于享乐(就像那些成人后沉迷于游戏的人,很可能是在弥补自己缺失的童年快乐)。
可见,父母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处理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通过减少孩子不快乐的情绪,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让他(她)感受到快乐。
另外,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独立需求和快乐感知也是密切相关的,父母也需要注意。
心理满足理论3
心理上的满足,从大的框架来说,是要转念。先察觉自己的内心有哪些是妄念,知道妄,就会去寻找正,以正取代妄念。
什么是妄念?过了度的贪,无端的恨,不知所以的迷,一知半解的疑,莫名其妙的傲。
具体到肉的还有,老是抱怨,埋怨,责怪,批评,牢骚,踩低,粗言秽语,喝醉酒以后家暴,以邻为壑欺软怕硬。
要想找到满足,首先要看清自己的不满足,不足,是一个缺欠之坑,去觉察坑的深、广的笵,就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来填坑。
从一件事的方向来说,可以是要先朝北走,就是反向行走;具体说,是深挖心底里的不满足,看看是什么东西:车不够体面?房不够大?工资不够多?地位不够高?不满足还是很多的。
然后怎么办?无须批判,在某个开始阶段,是向北走到尽头,彻底查清所有的不满足。不满足的事情去试着满足它,这没什么不好,是正当追求。
但是,这些肯定不是整个天空,不是唯一值得追赶的东西。
因为永远有更体面的`车,更大的房,更有钱的人,追不上。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抛弃消极倾的颓废心态,紧紧抓住积极心中产生的主动力,沿着另一个方向,现在我们朝南走,开始新的旅程。
站在坑底,远望天边。
是什么?是把星星之火,点燃它,护着它,培养它,拢着它,吹着它,让它旺盛起来,一步一步走来,终于把主动燃成了创造力。
这便是正念替代妄念的作用力,最高准则就是一条路,去创造!人生在世两件事,一是体验,二是创造。体验林林总总,其中没有哀叹,没有抱怨,没有仇恨,上下左右的事件,统统是为了让你去体验,未体验到的知识和概念(对你来说)均为假大,你体其中没有哀叹,没有抱怨,没有仇恨,上下左右的事件,统统是为了让你去体验,从火的洗礼中得到新生,就开始了创造的历程。
,其中没有哀叹,没有抱怨,没有仇恨,上下左右的事件,统统是为了让你去体验,未体验到的知识和概念(对你来说)均为假大
所以,先是要彻底的不满足,站在底部找生机,生机在哪?
生机在于从底部开始向上运行,好比一粒种子,正念的种子,在正确道路上保持平稳有序的成长,于是,终有一天,你就发现,自己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