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吃虫子吗

时间:2024-07-03 16:35:16
蝗虫吃虫子吗

不吃

  蝗虫吃虫子吗1

蚂蚱是害虫,吃草,或庄稼 蝗虫(locust,grasshopper) 又名“蚱蜢”、“草螟”、“ 蝈蚂”、“ 蚱蚂”、“ 蚂蚱”、“扁担钩”。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植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蝗虫的成虫及若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

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末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

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这是蚂蚱的一种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幼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还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吃蝗虫防止蝗灾

关于靠吃来解决蝗灾危害早就存在了,而且做了许多努力,但似乎提倡吃这些虫子是个艰巨的任务,就本人而言真下不了口啊。

2004年,两名澳大利亚农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处理一个巨大的蝗虫群,因为它们破坏了整个新南威尔士州的庄稼。

两人鼓励当地居民利用好(吃)蝗虫群提供的免费而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他们称蝗虫为“天虾”,甚至还制作了一本同名食谱,因为这样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称蝗虫为“天虾”并不是他们原创的,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食用昆虫的国家都在使用类似的术语(这里就不扩展哪些国家吃蝗虫了)。

20世纪70年代末,泰国爆发了一场蝗灾,当时他们就倡导吃蝗虫,这一吃便一发不可收拾,蚱蜢和蝗虫的消费在泰国从此流行起来。

有研究人员提出,如果能够接受吃蝗虫,那么蝗虫不再是农业害虫,更不会成为形成灾害。

  蝗虫吃虫子吗2

人类是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走过来的,早在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没有驯化动物和植物,生存靠的就是采集和狩猎。但是,狩猎并不容易,因为狩猎就意味着去到食肉动物的领地之中,而且食草动物基本上都是“速跑高手”,所以,人类的祖先曾经的肉食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种昆虫支撑的。

正是因为我们祖先有着漫长的吃昆虫生涯,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食物中依然包含了许多昆虫,比如蝉、蚕蛹以及蚂蚱等等。

在这些食用昆虫中,蚂蚱是我们最常见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秋季开始,我带着弟弟去田野里抓各种蚂蚱,当时家里也没有冰箱,母亲想到了一个很好的长时间储存的方法,那就是先将蚂蚱洗干净,然后上大锅蒸熟,之后在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最终放到一个塑料袋里系住口,这样即使到过年都能吃,而且在过年还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一个“硬菜”。

虽然蚂蚱给人们提供了优质蛋白,但从人类角度看,它们属于害虫,因为它们会啃食庄稼,造成减产,而且一旦让它们聚集形成庞大的规模,就会出现让人谈之色变的蝗灾。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大规模的蝗灾就超过了800次,每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就代表着一次严重的饥荒,人们流离失所,尸横遍野。说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可能有疑问:既然人类吃蝗虫的历史悠久,在蝗灾时为何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呢?原因其实比较复杂。

什么是蝗虫?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蚂蚱和蝗虫,许多人认为这是俗称与学名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并非如此,蚂蚱实际上是蚱蜢的俗称,而蚱蜢是直翅目锥尾亚目下所有昆虫的统称。

既然我们提到了直翅目就简单地说一下该目下的两个大的成员,第一个就是剑尾亚目,剑尾亚目下包含了蟋蟀下目和螽蟴下目等,我们常见的蟋蟀、螽蟴以及蝼蛄等昆虫都在该下目下,它们的雌性都有一把像剑一样的产卵器,而且头上的触角很长,接近甚至大于体长。

雌性中华螽斯

第二个就是锥尾亚目了,锥尾亚目下的昆虫产卵器比较的短,像个小锥子一样,它们头上的触角小于体长的一半,我们常说的蚂蚱其实就是该亚目下所有成员的统称,包含了蜢总科、蝗总科、菱蝗总科(又称蚱总科)等等,因此蚱蜢其实是取了蚱总科和蜢总科的第一个字。

而我们说的蝗虫其实是单指蚱蜢中的蝗总科,它们与其他的蚱蜢最大的不同就是触角明显的长于头长,而且前胸的背板比较规则,相比较而言,蚱总科下的蚱蜢背板一直延伸到尾部,而蜢总科下的蚱蜢背板从侧面看呈不规则的三角形。

目前,已知的可以形成蝗灾的蚱蜢均在蝗总科下,比如2020年开始席卷东非的蝗灾就是蝗总科剑角蝗科下的沙漠蝗引起的,而在我国引起蝗灾最多的是东亚飞蝗,它是蝗总科斑翅蝗科下的昆虫。

因此,真正的蝗虫是蝗总科下所有蚱蜢的统称,与蜢总科和蚱总科没有什么关系,相同的是,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总科下的昆虫都可以油炸变成美味。

东亚飞蝗,我们老家俗称青头郎

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蝗总科是一个拥有超过10000种不同种类的大家族,它们遍布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甚至连沙漠都有它们的身影,2020年的非洲蝗灾主角就是生活在东非沙漠中的沙漠蝗。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蝗虫之间除了交 配外,几乎是没有交集的,即便是体型庞大,有着极强的蹬力的中华巨蝗(也称棉蝗,我们这俗称蹬倒山)也是如此,小时候我抓过许多中华巨蝗,它们喜欢在野外的一些小槐树上,我从未在一棵小槐树上抓到过两只同性的中华巨蝗。

中华巨蝗

既然这样,为何它们会突然地形成组团,形成蝗灾呢?这就与物极必反有关了。在正常情况下,蝗虫倾向于单只,最多两只活动,但是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它们就会一改之前的习性,变成“群居动物”,而这里的巨变通常于降雨有关。

如果一个区域内原本干旱少雨,突然降雨增多,就会导致蝗灾的形成,反之亦然,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2020年的非洲蝗灾就是因为东非沙漠频繁的降雨,这会使得原本卵孵化率极低的`沙漠蝗发生质变,大量的卵在水分的加持下,成功孵化。

反之亦然,就是我们古人说的“旱极必蝗”,当持续的干旱时,一些河床大面积地裸露出来,这给了蝗虫大量的产卵空间,不但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还提高了产卵的个体数量,于是,蝗虫们爆发了。

由于沙漠和干旱都是缺少食物的,如此多的蝗虫集中孵化,它们必然会寻找食物,此时它们就开始集结,形成让人恐惧又无可奈何的大规模蝗灾。由于蝗虫是草食性的,而且数量庞大,所以它们所过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的,这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巨大的饥荒。

蝗虫能吃,为何不吃蝗虫度过难关?

在古代,每一次的大规模蝗灾都能引发大规模的饥荒从而带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是从食物的角度来看,蝗虫不仅能吃,还富含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其他的微量元素,是一种相对营养级比较高的食物,正是因为这样,许多食虫类的鸟主要的猎物之一就是蝗虫。

《蝗虫吃虫子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