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礼仪中的黄金法则。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它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黄金法则。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和孩子去“待人如己”。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或个人生活中都用这条黄金法则来要求自己,那么,就算你被传唤到白金汉宫与英国女王一起共进下午茶时,不会使用任何餐具,你也能表现得优雅自如。因为在宴席中,你已经把焦点集中于如何去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其次,礼仪中有两个非常必要的素质:亲切与尊重。英文中“亲切”(considerate)源于词根“恩典”(gracious),意思是给予对方他原本不配得到的恩赐。比如,当你和亲朋好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你孩子的名字忘记了五遍,而你的孩子却能够回答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别人的名字,我总不擅长记人名。”这样就能立即使那位朋友感到很轻松,并且将其从当众失礼的尴尬局面中解救出来。而尊重就是将敬意付诸行动。在以前,中国人常常被要求去尊重长者及权威人物,现在这个价值观也同样适用。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拍马屁”或是往别人脸上贴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礼节,无论你感觉那人是否值得,这都是一种基于年龄和经历的真挚敬意再次,礼仪的三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尊重、关怀和诚恳。待人亲切和尊重的原因,在于你想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传达对他人的敬意与关怀。同时,一个真正纯正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比如,当我的儿子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张DVD作为五岁的生日礼物时,他告诉他的朋友,他已经有那张DVD了,这使他的朋友非常尴尬。虽然他应该因他的诚实受到表扬,但我还是鼓励他以适宜的方式来回应。既可以表达他的谢意,又无须说谎或因说出事实而伤害到朋友的情感。这种技巧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训练。这样,当下次他再收到同样的一张DVD时,他就能够巧妙地说:“谢谢你,安蒂,你怎么知道《小飞侠》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呀?谢谢你为我选的礼物。”同时,也可以加上拥抱和亲吻,使朋友的一天都洋溢着微笑。我的儿子并非一定要说谎,但他仍旧能够使他的朋友感到受尊重,而非尴尬。
礼仪的四个误区
最后,警惕关于礼仪的四个误区:
1.“这是一套严格的条令,它要求人人都去遵守并做一个‘文明’人。”
事实上,良好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靠外在的条令。
2.“这些规矩都是给富人和有学问的人设计的。”
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你是首相还是贫民,都可以成为体面和彬彬有礼的人。
3.“这只是一个过时的传统。”
事实上,今天,礼仪和我们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那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不是高智商或高学历,而是高情商。良好的礼仪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帮助孩子追求事业的成功。
4.“礼仪就是阿谀奉承。”
事实上,阿谀奉承和傲慢是与“君子”相悖的。君子不管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优雅谦逊,广受欢迎。
或许,以下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礼仪的核心。
星期天,一个穿着破烂牛仔裤和黑条T恤的年轻人,对礼拜做什么很好奇,就赤脚走进了一座漂亮的教堂。但他并没有注意到他周围的人都穿着正式:男士身着西装,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该坐哪里,就从中间笔直走到前面,盘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这时,一个上了年纪的招待员穿着一套体面的西装走到中间,所有人都觉得场面立刻变得凝重而沉寂。大家都担心将目睹一个糟糕的场面:
招待员斥责这个衣冠不整的男孩,并把这个失礼的不速之客赶出去。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这个绅士招待员走到男孩身旁,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了他身边。那天,许多人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招待员是真正的绅士,因为他对于那个不懂传统教会礼仪的人也表达了欢迎与接纳。
这就是礼仪的核心。
在这样的场合下,如果是你或你的孩子会如何表现呢?我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出举止优雅的孩子,无论他们在白宫或是在乡村,都能谈吐大方,彬彬有礼。你无法预知,在他的生命中将会有怎样的机遇之门向他敞开。